回眸百媚 東寶書畫藝廊 點擊圖片放大

回眸百媚 東寶書畫藝廊

回眸百媚 東寶書畫藝廊   111.12.06
(記者蕭百呈/嘉義市報導)走入位於中正路618號的東寶畫廊,負責人楊淑容老師背對著門口正在揮毫。“楊老師”,我的一聲呼叫打破了四周的寂靜,楊老師猛然回頭,看到我的到來親切的轉身寒喧,起身帶我走進兩旁置滿各種已框好的畫作長廊,就在長廊盡頭的迎賓室,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回顧之旅。
  楊老師將腦海中對於「東寶書畫藝廊」歷經三代的記憶,如數家珍般一一化作款語温言,娓娓道來:
  祖父楊三清擅長隸書,約民國40年--42年之間在現址民族路508號開設“學古齋”,讓當時一些文人雅士在此作為字畫交流的場所,也幫人寫寫匾額,生意興隆。父親楊渭濱開設東寶照相館,於民國61年相館業務結束後和祖父合開東寶禮品社,除賣字畫、匾額、禮品、藝品外,也曾經賣過觀音佛像畫(林玉山的師弟林東令作品)。母親楊陳碧蓮後來也參與藝廊的工作,增加賣佛具、海報、進口海報、和壁毯,約於民國71年收掉佛具買賣項目。母親因擅長油畫而增加更多的油畫、西畫並改名為「東寶書畫藝廊」。何以取名東寶?是因當初爸爸開設東寶照相館,而日本又有一家東寶電影製作公司,頗有名氣;最主要的理由是藝廊經營以書畫為主,而毛筆字和國畫就是東方之寶,東寶之名因而誔生。民國78年婚後和外子一起向葉炎泉老師學習裱褙,並把裝框和裱褙的工作收回來自己做(以前是委外代工),適逢兩岸開放三通,到大陸收藏名人字畫的遊客絡繹於途,裱框數量突增,應接不暇;遂於民國83年在現址(中正路618號)開設東寶書畫藝廊分店。民國88年母親生病為就近照顧,搬回民族路和母親一起工作多年,直到民國100年母親過逝,民國102年民族路老屋新建後搬到2樓與父親繼續營業,於民國107年再搬回中正路至今,近年並有新增彩墨花卉的教學工作。如今時過境遷,裱框榮景不再,正思索如何結合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所推動的二通(中正路的舊稱)活化在地社區營造?把創意的元素加入文藝商品,使其更多元。活絡二通也造福商家,創造共存共榮,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  楊老師從小受到書墨的熏陶,熱愛作畫;雖求學期間曾有中斷,婚後在丈夫的支持下拜師學畫。師承花鳥呂清安、傳統國畫王宏一、現代水墨董學武、嶺南派花鳥張碧寅等幾位大師、畫風自成一格。對於傳統詩也多有著墨,參加作詩比賽屢得大獎。於今年7月寫一首詩,詩名“懷二通” ,描述二通曾歷經的繁華。詩詞如下 (用台語唸) :二通鬧熱譽諸羅,本島人街買賣多,車水馬龍賓客至,燈紅酒綠夜笙歌。今非昔比,昔日的二通因各地來嘉義(素有木都之稱)買賣木材的商人熙熙攘攘,造就了二通各式商店林立,旅社、茶樓又是這些商人休息和洽談生意必到之處,熱鬧非凡。如今二通受限於道路狹窄,車輛進出不便,以致商家生意清淡。楊老師意識到不改變不足以振衰起敝,近年積極配合文化局推動二通社區活化的活動,期許「東寶書畫藝廊」能引進更多的活化因子。楊老師和姊姊楊貴真老師一畫一書不僅延續了先人的志業,更以實際行動來擦亮「東寶書畫藝廊」這塊走過七十年的老招牌。就如楊老師所言,一路走來都有貴人相助,這次自不例外,東寶和二通定會再現輝煌。
IMG_5695.JPG
IMG_4248.jpg
IMG_8695.jpg